“乌克兰现在遭很严重打击,我们不得不运送武器。 ”7月23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用这句话解释了美国国务院突然批准3.22亿美元对乌军售的原因。这批武器包括价值1.72亿美元的“鹰”式防空导弹系统,以及价值1.5亿美元的“布拉德利”步兵战车,配套的维护、修理和升级服务也打包在内。
这已是特朗普政府今年第二次对乌军售。早在5月初,美国就批准了另一笔3.1亿美元的军售,向乌克兰提供F-16战机零配件和训练服务。但与以往不同,这次的钱不再由美国纳税人承担,而是用乌克兰的矿产开采权来抵账,美乌两国建立了一个矿产开发基金,未来乌克兰的钛、锂、锰等战略矿产收益将直接支付军售账单。
特朗普的军援政策反复无常。就在本月初,五角大楼和白宫刚宣布暂停对乌部分军援,理由是“乌克兰缺乏和平诚意”。但仅仅几天后,特朗普突然改口,称要“支持乌克兰抵御侵略”,并在7月8日批准运送防御性武器。这种摇摆背后,是特朗普政府内部激烈的政治博弈:国会中的孤立主义者施压要求削减海外开支,而军工集团则推动继续交易。
军售模式的转变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。拜登政府时期对乌军援以无偿拨款为主,累计超过650亿美元。但特朗普上台后,迅速将“援助”变为“生意”。 例如5月那笔F-16零件交易,通过直接商业销售(DCS)渠道进行,雷神、莱茵金属等军火商绕开政府审批,直接与乌克兰签约,溢价高达23%(如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单价从350万美元涨至430万美元)。军工企业成为最大赢家,美国对外军售资金的70%最终回流至本土军火商。
乌克兰被迫以资源换生存。2025年4月30日,美乌签署矿产协议,乌克兰向美国开放扎波罗热锂矿(占全球储量5%)、卢甘斯克稀土矿区(占全球储量17%)的开发权作为交换,美国重启军售,甚至设立“美乌重建投资基金”,规定未来资源收益与美国后续援助挂钩。一旦乌克兰违约,美国可接管关键矿区。
俄罗斯的反应极其强硬。外长拉夫罗夫多次警告:“所有运往乌克兰的武器都是俄军的合法打击目标。 ”俄外交部直指西方是在“玩火”,认为军援阻碍和平解决冲突,并将北约国家卷入战争。这种警告并非空谈,7月中旬,乌军精锐部队“柳特”旅旅长因夜间行军躲避俄无人机袭击,车辆失控翻覆身亡;俄军日均发动1178架无人机袭击和3972次炮击,乌军防空系统持续承压。
乌克兰的战场困境日益严峻。乌军每日消耗5000至6700发炮弹,而俄军月产量高达25万发,弹药库存是美欧总和的三倍。尽管欧盟承诺到2025年年底生产200万发炮弹,但当前实际交付率不足40%。乌军最急需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和ATACMS导弹仍未到位,德国和挪威承诺的3套“爱国者”最早也要2026年春季交付。
为应对援助缺口,乌克兰启动“军工自救”计划。2025年其国防工业产值预计达350亿美元,较2022年增长35倍;无人机年产量突破200万架,155毫米炮弹生产线加速扩建。欧盟也从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拨款10亿欧元,支持乌方与欧洲企业联合研发无人机和AI作战系统。
特朗普的“交易外交”激化了西方阵营矛盾。他多次声称“欧洲该为军援买单”,但德法等国明确拒绝分摊3.22亿美元军售账单。英国虽宣布单独提供22亿美元援助,但首相斯塔默私下批评美国“把盟友当提款机”。尖锐的冲突体现在领导人关系上:3月特朗普以“泽连斯基支持率不足4%”为由,暗示乌克兰应提前选举换人,而英国立刻公开支持泽连斯基留任。
军售背后的大国博弈浮出水面。美国控制乌克兰矿产的直接效果是削弱中国“一带一路”的资源布局,扎波罗热的锂矿原本是中企投资重点,而卢甘斯克的稀土可替代中国供应链。同时,俄罗斯在乌东的军事行动也因矿产利益受阻:俄军当前集中轰炸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工业区,该地正是美资矿产企业的核心枢纽。
战场与谈判桌陷入双重僵局。7月23日,俄乌在伊斯坦布尔重启谈判,仅达成交换1000名战俘的协议,停火和领土问题毫无进展。同日,美国批准军售的决定被俄方视为“破坏和谈诚意”。拉夫罗夫在电话会谈中向美国务卿鲁比奥强硬表态:“只要武器继续流入乌克兰,俄罗斯的导弹就不会停下。”
此刻的乌克兰,正为每一枚防空导弹支付矿产开采权的代价,而美国的军工流水线彻夜轰鸣。
爱配资-配资平台公司-合法配资平台-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